运动功能障碍老人的就医指导

发布时间:2018-09-10  来源:本站

运动功能障碍老人的就医指导

膝关节疼痛的老年人如何就医

冬季来临,天气转寒,很多老年人又开始因为膝关节疼痛发愁起来。这些老年朋友的症状大多相似:膝关节酸痛,活动不灵活,上下台阶时疼痛重。清晨起床或久坐后觉关节僵硬疼痛,稍稍活动后才能行走。这是膝关节骨关节病的典型表现,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骨关节病可发生于全身关节,好发于负重大、活动较多的关节,如膝、脊柱(颈椎和腰椎)、髋等关节,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关节退行性病变。患骨关节病的老年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及正确的运动、锻炼,是可以预防和延缓骨关节病进程的,比如保持正常体重,避免登高、远行、蹲起、跳跃等活动,而酌情选择散步、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疼痛严重者,需就诊于医院康复科,行药物止痛,进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局部辅以针灸及物理因子等综合治疗。若上述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可就诊骨科,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髋、膝关节)。

肢体颤动或抖动的老人该如何就医

肢体颤动或抖动,医学上又称“震颤”,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不自主运动。表现为肢体一部分出现周期性或节律性的运动。运动之间的间隔固定。这种症状虽然常见,但也经常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老年人的肢体震颤通常分为四种类型:静止性、姿势性、运动性和终末性震颤。静止性震颤出现在肢体静止时,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老人在静坐或看电视时出现手部不自主的震颤。姿势性震颤可在肢体于抗重力位置时观察到,让老人双臂前伸,肘部稍微屈曲,这是观察上肢的姿势性震颤的最佳姿势。运动性震颤在运动中发生,可让老人伸出食指,从远向近指自己的鼻尖,由此可观察到上肢的震颤,在老人用筷子或勺子进食时也可观察到。终末性震颤,又称“意向性震颤”,是指肢体接近目标时出现的震颤。

老年人肢体震颤大部分是由生理因素或精神因素造成的。四肢、头部、舌、躯干平时就存在着震颤动作,但非常细微,不易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颤动的幅度增大而频率减慢,尤其在某些姿势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生理性震颤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但当惊恐、焦虑、暴怒、疲劳、失眠、大量饮酒或服用某些药物时,震颤就有可能加重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对于这些生理性或由精神因素等引起的震颤,老年人不要过于紧张,因为越紧张震颤的程度就会加重,如果经过休息,震颤没有减轻或者缓解,则需就医作进一步检查。有一些老年人的肢体震颤是由疾病所致,主要见于帕金森综合征,其特征是肢体每秒4~6次的节律性震颤,主要在肢体静止时出现,多从手开始,以后累及其他肢体。除此以外,患者常感肢体发紧、动作不灵活,甚至说话、吃饭、写字、穿衣和走路,转身都很困难,启动某一动作时很费力,但一旦开始后又很难停下来。另外,小脑病变、尿毒症和甲状腺疾病等也可导致震颤,以上情况均应及早到医院诊治。

就医时,老人应该由家属陪同,避免在就医途中因紧张或肢体活动不便出现跌倒或交通事故,同时携带好既往检查结果(如头颅CT、磁共振、肌电图、B超、心电图、血生化等)以备医师参考。到医院后可到内科(社区医院)或神经科(二级、三级医院)就诊。在就诊时可向医师描述震颤的类型及诱因,目前服用的药物种类、什么情况下震颤加重等,或根据医师的询问回答相关问题。医师通过初步问诊和体格检查后将会安排老人做一些检查来进一步确诊。这些检查可能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全项、甲状腺功能、心电图、B超、肌电图、脑电图、头颅CT和头颅磁共振等。当检查结束,医师给出诊断并开出处方后,老人在下次复诊时仍应携带所有化验检查结果就诊,并在复诊时详细描述服药后肢体震颤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和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以便医师决定是否调整治疗方案。

肢体运动困难的老人该如何就医

胳膊抬起困难、蹲下后站起困难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多见,这往往造成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并有跌倒的风险。这类症状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①神经病变,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脑肿瘤、脱髓鞘疾病和脊髓疾病(颈椎病、腰椎病压迫脊髓)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病、维生素缺乏或过量(维生素B6)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副肿瘤性神经病。②肌肉病变,如老年人常见的少肌症,65~70岁老年人患病率为13%~24%,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50%;炎症性肌病,在有的老年人并不表现为肌肉疼痛,而仅表现为胳膊无力、蹲起困难等肌无力的症状;肩周炎、腰肌劳损也会出现无力症状。③神经肌肉接头肌病,主要是重症肌无力,这种肌病往往表现为“晨轻暮重”,即早上无力症状轻,下午以后无力症状重。大多患者有眼睑下垂和复视。

老年人出现胳膊抬起困难、蹲起困难时应注意是否合并其他症状,如无力是单侧或双侧,是否有头晕头痛、颈部或腰部疼痛、肢体麻木、胳膊和大腿变细(肌肉萎缩)等情况,这类症状是否有“晨轻暮重”的特点等。在就医前应准备好以往的化验检查结果,尤其是生化检查和影像资料(如颈椎、腰椎、肩部X线、CT、磁共振等),以供医师参考。到医院后可到医院的神经科或骨科就诊,把上述症状和合并症状向医师描述,同时把近期进餐情况也一并告知医师,或根据医师的询问回答相关问题。医师通过初步问诊和体格检查后将会安排老人做一些检查来进一步确诊。这些检查可能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全项、颈椎或腰椎的X线、CT与磁共振,肌肉B超、肌电图、头颅CT、头颅磁共振、新斯的明实验、血清免疫指标和肌肉活检等。通过上述检查,医师将根据诊断结果开出药物处方、康复理疗处方或建议手术治疗等。

“膝盖打软”的老人就医时应注意什么

老年人出现的“膝盖打软”又称“腿打软”“打软腿”,是在正常行走或上下楼梯时,突然感觉膝关节吃不住劲,腿发软,想跪下去的感觉,有时会并发剧烈疼痛而真得发生摔倒。老年人的这种“膝盖打软”是膝盖周围软组织受到疼痛刺激时,突然发生痉挛所致,常见原因包括:

(1)关节运动损伤:最常见的是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会有明显的行走打软,有时还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并且在关节活动时会有弹响。其次是膝关节韧带损伤,包括内外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损伤,其可造成膝关节稳定性下降,患者明显感觉患腿没劲,走路打软的次数比较多,膝关节有错动的感觉,经常出现局部肿胀。

(2)关节慢性疾病:如髌下脂肪垫的损伤,其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外伤或者是长期摩擦引起脂肪垫充血、肥厚并发生炎症,与髌韧带发生粘连,从而使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会觉得膝关节疼痛,打软,完全伸直时疼痛加重,但关节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劳累后症状明显。膝关节慢性滑膜炎也是一种常见的关节慢性疾病,患者会感觉膝关节打软、疼痛、肿胀和压痛。

(3)退行性改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多见于老年女性,X线检查多表现为膝关节内“骨刺”,其实质为局部骨质增生。因为局部“骨刺”的摩擦作用,导致软骨退变驳脱,产生游离体,加重局部无菌性的炎症,当这些炎性因素刺激膝盖周围软组织时,肌肉会突然发生痉挛,导致“膝盖打软”。

老年人因“膝盖打软”就医时,可携带好以往拍摄的膝关节影像资料(如X线片、CT和磁共振)与骨密度检查单以供医师参考。在冬天就医时还应该注意膝关节局部保暖,因为在冬天,低温和巨大的室内外温差会导致膝关节周围肌肉和血管收缩,易引起关节活动的异常造成“膝盖打软”的高发。在就医途中,尽量乘坐电梯,如无电梯也应该靠着楼梯扶手行走以便在“膝盖打软”时扶住扶手避免跌倒。必要时可以使用手杖协助行走。到达医院后可骨科就诊,在就诊过程中应向医师描述既往是否有过膝部外伤、“膝盖打软”发生的频率、是否有局部疼痛、肿胀等,或根据医师的询问回答相关问题。为了进一步确诊,医师可能安排做以下检查:膝关节X线或CT、磁共振,骨密度检查和关节腔穿刺(如果有关节腔积液)等,确诊后医师将根据诊断结果开出药物处方、康复理疗处方,或者建议关节镜手术治疗。

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的老人该如何就医

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是导致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老人跌倒的主要原因。可导致步态不稳和行走困难的原因有:

(1)下肢肌肉力量不够:尤其是股四头肌肌肉力量差,这在高龄老人中更为常见,因为股四头肌是下肢中支撑躯体重量最主要的肌肉,所以其萎缩无力会导致站立困难,自然会影响人的行走能力。下肢肌肉无力可以是神经病变、肌肉病变或神经肌肉接头的病变。

(2)平衡功能的减退:主要是小脑病变、前庭病变导致的平衡功能减退,前者可以是小脑缺血或出血性疾病、小脑肿瘤、外伤等,表现为下肢蹒跚步态;后者可以是前庭神经元炎、前庭肿物、前庭缺血或出血压迫神经、迷路病变等,表现为醉酒或摇摆步态,常合并眩晕,检查可见眼震。

(3)脊髓病变:较多见于脊髓型颈椎病,老人有下肢的麻木无力,在行走时有“踩棉花感”,无法抬脚、跨越障碍物,可合并有颈部的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上肢的无力、麻木和疼痛等症状。

(4)其他原因:如视力障碍、脑血管病导致的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维生素B12缺乏、骨关节疾病、安定类药物等,都可引起步态不稳和行走困难。

当老人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就医时,应有家属陪伴,可使用拐杖或轮椅,避免出现跌倒及交通事故;应携带好以往的相关医疗资料,以供医师参考。到达医院后可到神经科、骨科或五官科就诊,应向医师描述出现上述症状的时间、是否合并其他症状、既往病史、饮食习惯、是否长期服用镇静安眠类药物等。由医师经过初步询问和查体后决定下一步检查或进行科室之间的转诊。医师可能会安排以下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全项、下肢肌力测试、平衡功能测试、头颅CT/磁共振、颈椎X线/磁共振、视力检查和前庭功能测试等。通过上述检查(必要时需要多学科会诊),医师将根据诊断结果开出药物处方、康复理疗处方,或建议手术治疗。

卧床的老人需要治疗吗

目前,医学上,对卧床不起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通常指卧床时间≥3个月。老年人因高龄、疾病等原因出现卧床不起,有些甚至因不严重的原因也会导致卧床。卧床不起会导致老年人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营养不良、便秘、关节僵硬挛缩、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和认知功能下降等,对老年人危害极大。因此,对老年人来说,卧床不起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临床研究证明,经过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后,老年人卧床不起的逆转率达95%以上。

专家提示:建议老年人在出现功能减退或急性疾病治疗后,应及时到康复医学科门诊或转到康复医学科进行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减少卧床不起的发生率,降低并发症,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

说话含糊不清的老人如何就医

老人说话含糊不清,需分析原因,如果说话含糊以前也发生过,而且发生时表现为口半开,闭不住也张不开,口水直流,言语不清,是下巴脱臼引起,俗称“掉下巴”,该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是颞下颌关节疾病的一种,需到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平时注意不要大张口,尤其打哈欠,打喷嚏和大笑。吃饭也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老人说话含糊不清如果是一过性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正常,考虑可能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是持续性,考虑可能是脑梗死或脑出血,老人都需及时就诊医院神经内科。

“口角流涎”、“口角歪斜”的老人如何就医

老人流口水、口角歪斜可能是面瘫了,有近一半的患者是由于头面部受到冷风、冷水的刺激而引起的,比如吹空调过久、冷水洗头和冬季面部保暖不够等,或情绪波动过大,如生气、害怕、紧张和压力过大等,也易患此病;感冒、病毒感染等因素也容易诱发面瘫。老人出现“口角流涎”、“口角歪斜”,也是脑中风先兆,二者都需及时就诊神经内科。

喝水呛咳的老人需要就医吗

平时喝水,由于喝得太急或喝得太猛而发生呛咳,大家都不会把它当成一回事,但若是老年人喝水时常出现呛咳现象,不能只想到口腔和食管方面的疾病,更要警惕脑卒中的问题了。需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进行必要的头颅CT或核磁检查,观察是否得了中风。

 

行风举报电话:010—69628870

地址:北京怀柔区青春路1号      联系电话:010—60620099

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303577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602000675号